
一纸技术许可协议,金额1120万元,创下广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新纪录。10月22日,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广西平福种苗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约,标志着经过二十余年精心培育的杂交相思良种正式走向市场。

签约现场。通讯员供图
从科研到产业,二十年磨一剑
这场“联姻”始于上世纪90年代。广东率先开展马大相思科学研究,2005年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组建专业团队,系统推进马大相思的遗传改良与高效培育技术攻关。
“我们将成熟林蓄积量平均提高了30%。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卫华表示,这项突破意味着在相同土地面积上可获得更多木材产出。目前该技术已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多地推广应用,数据显示:在良好培育条件下,4年生马大相思蓄积量可达100立方米/公顷,6年生可达180-210立方米/公顷。

马大相思优良无性系示范推广基地。通讯员供图
研究团队于2010年选育出5个省级林木良种,相关成果“相思抗逆新品系选择及再生和转基因技术研究”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。2018年,“三种相思优良品种高效培育技术”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、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。
此次转化的“三种相思优良品系高效培育技术”已入选国家林草局成果库,包含完整的技术体系及14个马大相思无性系种质材料。根据协议,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将这14个优良品系授权广西平福种苗有限公司在广西境内进行生产销售。
市场验证价值,打通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马大相思是速生型友好树种,造林后6年即可采伐。”广西平福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平介绍,“我们计划将桉树与马大相思混交种植,实现同期采伐。”这种创新模式既考虑了经济效益,又注重生态平衡。公司计划在2026年春季造林期间,在广西种植100-200万株马大相思。
这个千万级项目的诞生,是广东持续构建林业科技创新生态的必然结果。近年来,广东围绕种业创新、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加强科技攻关,2022年以来落地省级财政林业科技创新项目99项。

组培繁育苗木。通讯员供图
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主力,已积累科技成果210多项、授权专利321件、选育林木新品种和省级良种180多个。这些成果通过《湿地松与湿加松等短周期纸浆材新品系选育与人工林培育项目》等多个百万级转化项目,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。
为打通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广东省林业局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。2022年以来实施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项目70项,涵盖乐昌含笑、木荷、红锥等多个树种的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推广。其中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14项推广项目,另有35项成果成功进入国家林草局成果管理库。
记者观察
二十载科研攻坚,从种质资源收集到遗传改良,从无性繁育到高效培育,研究团队实现了从理论突破到实践应用的全链条创新。这种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,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当下尤显珍贵。
该项目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路径。通过技术许可模式,科研机构专注前端研发,企业负责市场推广,形成了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。这种合作范式既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持续性,又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。
尤为重要的是,这一成功案例为林业科研的价值认同提供了有力佐证。它充分证明,林业科研不仅能够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,更能创造切实的经济价值。当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科研人员的智慧通过市场机制惠及整个产业,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的“新”动力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丨许俊仟
【通讯员】林荫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陈健鹏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莫群 蔡惠珍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求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