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经纬10月11日电 (薛宇飞)据Wind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0日,2025年以来成立的公募基金共计有1201只(注:同一产品不同份额,只统计一次),超过2023年、2024年同期成立数量。
从新成立的基金类型看,指数型基金的数量有632只,占比超过一半。业内人士认为,指数基金精准匹配了投资者对“简单、低成本”理财工具的需求,这类基金成立后可快速跟踪标的指数,在赛道行情爆发期能避免“踏空风险”。
年内成立基金数量1201只
国庆中秋长假过后,4只基金宣告生效成立。易方达基金11日公告称,易方达上证580ETF于10月10日生效成立,认购户数为1993户,净认购金额约为2.13亿元。同日,兴银基金公告称,兴银颐福保守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发起(FOF)于10月10日生效成立,认购户数为86户,净认购金额约为1603.54万元。
10月9日,华安国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、国寿安保尊悦纯债债券生效成立,净认购金额分别约为6.39亿元、2.61亿元。
据Wind数据显示,按基金成立日统计,截至9月30日,2025年以来成立的公募基金共计有1197只。加上10月生效成立的上述4只基金,2025年以来成立的公募基金数量达1201只。
与2023年、2024年同期相比,今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明显提升。按基金成立日统计,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0日,共计有856只公募基金成立;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0日,共计有895只公募基金成立。
晨星(中国)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对中新经纬表示,今年新成立基金数量超2024年同期,是市场环境、政策导向、行业竞争与投资者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具体来看,2025年A股震荡上行,沪深300、科创50等主流指数稳步爬升,科技、新能源等板块结构性机会凸显,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,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增加。同时,监管层对公募行业创新持开放态度,简化审批流程、放宽产品设计限制,科创债ETF等新产品有效拓宽投资渠道。
此外,进入10月,多只基金集中发售。据Wind数据,10月9日、10日、11日,分别有6只、11只、4只基金发布了发售公告。从类型看,这些产品多为股票型基金。
指数型产品为何受青睐?
2025年新成立的基金中,股票型基金、混合型基金的数量占比较大。具体看,1201只新成立的基金中,股票型基金、混合型基金的数量分别为659只、219只,合计为878只,占比为73.11%。
在股票型基金中,指数型产品的数量达到632只,占全部股票型基金的95.90%。在2024年同期成立的股票型基金中,指数型产品的占比也超过90%。
李一鸣认为,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迈向成熟,市场有效性显著提升,使得个股定价愈发公允,主动基金通过“信息差”或“选股能力”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大幅增加。与之相对,指数基金凭借“贴合市场平均收益”的特性,成为投资者分享市场成长的更稳妥选择。
“指数基金的两大核心特性——运作透明与费用低廉,精准匹配了当前投资者对‘简单、低成本’理财工具的需求。投资者能清晰知晓资金投向,避免主动基金‘风格漂移’或‘隐性重仓’带来的风险。”他还说,在市场热点切换加速的背景下,指数基金凭借“快速建仓、精准对标”的特性,成为基金公司抢占市场先机、扩大规模的核心工具。指数基金布局热门赛道的效率远高于主动基金。
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、基金经理杨德龙对中新经纬表示,指数产品的快速发展,一方面是其工具性特征,满足了客户需求。这几年,指数品种越来越丰富,出现很多行业或主题投资的指数产品,加上费用较低,可以降低投资者成本;另一方面,指数产品让投资者快速抓住市场机会,与主动基金相比具备一定优势,越来越受到投资者欢迎。
一些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,也开始布局ETF产品。今年9月25日,兴证全球基金上报了公司首只ETF产品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,正等待监管批复。9月29日,交银施罗德基金上报了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,也有待批复。交银施罗德基金已有两只ETF产品,但成立时间较早,分别是2011年成立的交银深证300价值ETF、2009年成立的交银180治理ETF。
李一鸣分析,主动基金需通过调研、选股、逐步建仓,而指数基金成立后可快速跟踪标的指数,尤其在赛道行情爆发期,能避免“踏空风险”。指数基金有助于基金公司快速积累规模、形成品牌效应。
杨德龙也提醒,若热门板块的ETF出现集中抛售,会让市场风险放大,投资者需要引起注意。相对而言,宽基ETF的风险相对较小。
多只产品斩获较高收益
据Wind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0日,2025年新成立的基金中,产品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超过20%的产品共有318只,占比约26.48%。其中,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超过50%的产品有43只。
从业绩较好的产品看,多数布局于人工智能、半导体、创新药等板块,少部分布局于周期股板块、光伏板块等。
业绩最高的基金是今年2月底成立、由基金经理杜厚良管理的中欧信息科技混合,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约为91.03%。该基金重点布局于算力板块,二季度末的重仓股包括景旺电子、新易盛、中芯国际等。
另一只主动权益产品景顺长城新兴产业,成立于今年4月初,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约为78.24%。该产品由基金经理农冰立管理,在产品二季度中,农冰立称,长期看好国内互联网公司和Agents类应用落地的机会。
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超过50%的产品中,以ETF和ETF联接产品为主。比如,南方创业板人工智能ETF、国泰创业板人工智能ETF、富国创业板50ETF联接、银华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、永赢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ETF、国泰创业板新能源ETF的收益率分别约为79.54%、71.30%、65.67%、64.92%、64.50%、63.27%。
也有一些基金因为板块回调而出现收益不佳的情况。华富医疗创新、汇添富上证科创板创新药ETF、浦银安盛医疗创新、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联接均布局于创新药板块,产品成立时间在今年8、9月份。在这段时间,创新药板块股价出现一定回撤,导致这些产品收益告负,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分别约为-11%、-10.75%、-9.57%、-9.29%。
整体看,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暂时告负的基金,多为布局于医药板块、红利板块的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。
(更多报道线索,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:xueyufei@chinanews.com.cn)(中新经纬APP)
(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责任编辑:魏薇 李中元